接下來要發表的系列是全新的文章,也是這個部落格成立的最主要目的。
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手套的構造。其實一般的使用者常常對手套是完全的不了解,只知道把手放進去、用它接球,而在購買的時候無從分辨好壞,甚至是聽取坊間一些以訛傳訛的說法,或是任店家信口開河,買到不合價格、不合需求的產品。
其實以棒球手套而言,"成分"不外乎皮革和手指、蕊心填充物兩大類,然後經由人工把這些部件組裝起來。因此,老調重彈的是,手套的好壞主要是由三部分決定:1.用料,2.做工,3.設計。在一切的討論開始之前,我想先提醒各位觀眾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手套的價值,來自它能讓打球的人多開心。
我並不推崇高單價的手套,雖然我自己喜歡並且使用著。衡量手套的價值,除了個人喜好以外(個人喜好絕對至上),就是物有所值,而我相信這個"物有所值"絕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千元手套有它的物有所值,萬元手套亦然;所以,在比較手套的時候,不同等級的產品絕對應該分開來討論;也就是說,我不會"傳"一桌滿漢全席來告訴你滷肉飯很遜;但相對的,我也希望能夠讓大家知道,哪些飯菜是賣太貴、甚至哪些裡面還是有毒的。
因此,在這系列文章裡面,我想分門別類的詳細討論這些細節,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一點心得。這些心得是我累積四年來的使用以及維修經驗,當然還有許多前輩的教學、討論、意見交換等等,再此也一並感謝。他們是:BBS野球專門店的老闆小民、野球王棒壘用品店的老闆孟孟、股東Lucky前輩、代理nokona和carolina的變態、台灣各大棒球討論區聞人tyw、台北乙組棒球界/球具界聞人根爺(還要感謝他很放心的讓我處裡了好多高級手套的問題,諸如發霉、改掌部蕊心、加紐線、換線等等,讓我有機會親手觸碰到很多萬元等級高級手套的內在)、當然還有我打棒球的啟蒙...講太多太噁心,就叫他畿畿吧、附中大學長阿壯、奇摩某手套家族的家長24大大......等等人,有些前輩僅有幾面之緣、主要在網路上聊天或是吸收他們的文章獲得知識,謝謝囉!!!
在往後的正文裡面,我將依序談到:
A 用料
1.皮革的好壞與等級
2.真皮? 假皮? 半真皮? 全真皮手套?
3.蕊心填充物
4.掌心貼合油
B 做工
1.容易出差錯的地方
2.常常偷工減料的地方(包含用料與做法)
3.如何檢查與分辨
C 設計
1.刀模
2.各種發明、專利與新奇好玩的手套
D 其他常見問題
1.整形? 湯揉?
2.軟式? 硬式?
3.手套修理
4.訂做手套
5.價位??
這系列文章我自己預計可能花上半年左右把他初步完成,往後再一一補充,當然這個初步的架構也會依照寫作情況和進度去修正它囉!!
敬請期待!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現在手上這咖nokona是從變態那邊來的,型號是AMG1150MTB。
說實話,一般看習慣日本高檔手套的球友,看到nokona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很不舒爽。我一開始也是,聽變態一直在那邊吹,不知道在爽什麼有的沒的,結果拿來看一看.......

變態那咖水牛皮,第一眼看下去我根本就不覺得那個東西是棒球手套,不只是形狀真的很怪,連觸感、填充物料和我們一般看到的手套都有很大的差異。不過一次看、兩次看,自己偷偷把它拿起來把玩,慢慢也覺得這手套是有些蹊蹺;類似膚色的水牛皮,特殊的虎口剪裁、飽滿的手指填充,最吸引人的便是那外觀上看起來其實有些像瑕疵品的、皮皺皺的內裡。
結果後來因緣際會之下入手了一咖牛皮的,實際秤重的結果,牛皮的款式稍微重一點點,我個人觀點而論的優缺點如下述:
幾個大的優點:
1.內裡真的無敵合手舒服。一開始在用的時候會覺得有點緊,大概catch ball幾十顆、十分鐘左右就很爽了,就好像量手定做的一樣,我的手算是非常非常小,不過他並不會像一般我們幻想中的美國手套一樣手指很寬大(事實上這是個錯誤的印象 要看廠牌及不同系列,像wilson a2000,OK;a3000就整個太大;rawlings HOH 稍微偏大、指背一開始其實有點緊但是手型整個偏大,鬆的也比較慢,pro-pre.就非常合手)。
養,大概只需要20分鐘的使用。等他合你的手型的時候 就好像...我想不到什麼好的形容,好像整個手張開去握住嬰兒屁股那種感覺,柔柔細細的很舒服;水牛皮只會更細緻,我以前別的手套都很大方借人家插插看手感,這咖都不太想借。
2.型養成真的很快。我開苞後catch ball完,覺得還OK,就拿去logu正常守備練習,等到練完收東西回家的時候才突然驚覺:ㄟ~ 我今天是用新手套耶!!
easy break-in也太過easy了,比久保田軟式還easy。他的接球點那邊很容易形成一個"窩",當然,需要接的準。然後開闔也很順暢。奇怪的是他的手指頭每根都做的滿粗厚的,不知道填充物是什麼不過滿好的很堅固。感覺上這個手套是"希望你去這麼用它",很有個性。照奇怪的內野手習慣會去拗、去摺手套它都不太會理你,會維持住出廠的形狀、和接球衝擊的些微形變,但是使用上很合作就是了。
3.我覺得XA那種吸球的感覺很微妙,像是手套上面有沾強力膠,球會黏住;但是nokona的手感又不太一樣,球像是陷進來的、幾乎不會彈。一般來說,新手套多少會讓球彈出來,但是nokona真的不會,很類似人家說"手套是手的延伸"的那種感覺。
4.皮革處理不像日本手套,表面都還有一些皮紋,質感上好像還有打過蠟,所以用一些神秘小撇步處裡就可以常保它和新的一樣。
5.至於型會不會很容易跑?我想這個我用沒多就真的不太敢講,不過我這幾天催手套的對象一個120一個130,昨天養好以後,今天給人家催催催,完全沒有再變軟的感覺;五根手指還是把形狀弄得很....原廠設定,沒什麼改變。說到這麼原廠設定,我這咖是11.5的內野,拿到時候的形狀真的有給他向久保田內野手湯揉過的型,淺淺的伸出去有點像是廚房炒菜勺或是挖土的鏟子那種形狀,變態那咖就是完全不同的風味了。
我自己使用的感覺是 真正爽 好接就是好接
掌部還是縫避震墊的線的痕跡
但是接起來那個地方也會產生型變而貼成合手掌的型
再來說說缺點
1.真的脾氣太硬 雖然我用的很爽是好事
不過我想習慣不好的人
或是一定要把手套弄成某個形狀才會好用的人一定不適合
幾乎可以說是沒辦法折
2.外表看起來真的很怪 我的還算正常
但是變態那個初看真的很怪
我覺得這個手套適合對新東西接受度高的人
心胸開闊的人 在意手感的人 在意內裡舒適度的人
喜歡即戰力的人
不適合 手套一定要規規矩矩漂漂亮亮的人
手套不硬=爛的人 對手套習慣性很強的人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裡也會回答大家的球具問題,所以請發問吧不要客氣喔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不論保存情況有沒有凹到、折到 也不談用料的問題 單談"做工"
一般我自己在挑手套
仔細選的話
會先戴戴看合不合手 (我手很小所以通常會有點大)
內裡有沒有缺點是我最注意的 因為內裡完全沒辦法補救
例如說
1.大拇指和小指 常常會做太緊或太鬆
容不容易把手固定好
戴著手掌朝下 前臂上下擺動或是轉一轉手腕最清楚
2.大拇指某些角度會卡卡的 太緊會痛
3.手腕的開口 有的人手太大會卡住(這可以改)
4.台製手套很喜歡在內襯做墊片 特別是食指和無名指 (這種的我自己都不會買)
有這種墊片 要注意一下無名指內裡的皮是不是有拉好
常常會不平 接球施力時手指會稍微拉到那個地方
常常會從那邊破
手掌受球面的地方皮有沒有拉平
指板有沒有放好 或是太往內凸(受球面會凸出來)
再來是手指填充物的部份 捏捏看有沒有飽
從穿手套牛皮繩的洞口去看看內裡填充物是什麼
白色的比較好 灰黑的通常是回收廢纖再製品
多捏你就會知道
台製手套填充常常會可以摸的出兩截
手指插進去的孔 只會做到大概半指 不會直達指尖
所以摸背面會摸的到它延伸到哪裡 有個分界
這點其實沒什麼好挑 台製手套幾乎都這樣做
不過好一點的手套那個半截會藏的比較好
指板也會填的比較紮實
然後是大小指的蕊心
通常我會很在意大拇指的強度
其實填充有夠飽就好
其他後天可以補救
只是要費功夫 其
他細節就是手套線有沒有穿好
可能會穿錯孔 或是孔打錯
甚至是線拉的太緊或太鬆 顏色弄錯之類都有可能
車縫線有沒有整齊 滾邊有沒有縫好
手指車線的地方有沒有破 或是翻面過來的線頭太明顯
(我沒那麼龜毛所以幾乎都不太管這種 XD 不影響使用就好)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套上油保養主要有兩大目的:
第一、手套久了,即便是放著不管,皮革都會慢慢變乾,而長長使用的手套更是遭受到太陽、手汗的雙重考驗,常常看到朋友的手套因為缺乏保養,經過日曬雨淋加上手汗摧殘,用到皮革裂開潮掉或是發霉的;
而第二個目的是修補接球或其他摩擦所造成的傷痕。
我以前保養手套都是亂用,一些奇怪的東西我都試過,普通的像是鞋油(我試過三四種)、擦皮衣和沙發用的牛油,還有雪芙蘭、妮維亞,嬌生嬰兒油之類的我都試過。
為什麼會想去嘗試這些東西呢?因為一般市售的手套保養專用油都無法讓我感到滿意。 市面上最常見的是固體油,修補性強,但是我覺得這類產品根本在找麻煩,因為用布擦的話,布會比手套吃到更多油;用手指擦的話常常會搞個老半天不是很順手,最討厭的一點是它會黏黏的,又不太容易全乾,上過油之後都需要放個幾天,或是趕時間直接拿吹風機來助熔。如果不管它黏,直接拿去打球,手套會因此沾上一大堆討厭的土,不僅變重還會加速皮革破裂!!
而液體油可以免去黏膩的問題,非常容易吸收,可是他就是這一點壞,太容易吸收了反而難以控制用量。而且液態油對於補充皮革的"油份"很有幫助,卻對修補傷痕沒什麼法度。
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找一種好用容易上、好吸收、修補能力好的油,所以在漫漫油海中不斷的嘗試各類產品。 我曾以為我找到最合用的東西:雪芙蘭,但是今天我遇到一個好用到流淚的東西,已經在標題裡告訴你是什麼了。
===============================================
話說我今天到新生球場看球,朋友約好拿了一條NOKONA的油給我,之前他就像我推薦過了,原本也以為沒什麼了不起的,手套油我碰多了。沒想到到我手上的是一條像牙膏一樣,4oz的軟管包裝,我霎時間還以為美國老牌NOKONA還有副業做洗面乳還是什麼家用清潔品之類的東西。總之看起來是有點不一樣,跟他拿了丟進背包就沒多想。 後來去新莊棒球場看龍蝦大戰一坨蛇,前半場林小雞威的很,稿的我很無聊開始打瞌睡,突然想起手邊有一條奇怪的油,就打開來試試看往手套上擦。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和這場比賽一樣令人意想不到。
----龍蝦隊竟然在七局上突然打爆小雞,而七局下阿醜竟然來了支滿貫砲! ----
我的手套呢?把油擠出來看,哇,這是啥?透明透明的,看起來像果凍很不一樣,往手套上一擦,媽呀怎麼這麼油....好險它是膠狀,趕緊"推"開,好油好滑好好推,一小小坨就可以推滿整隻手指的皮,油油亮亮的煞是可愛。
----抬頭一看,安打!跟著啦啦隊鬼腳幾聲----
坐下來看,ㄟ!!!!!!油全部吃完了!才幾秒的事情而已,剛剛看起來像沙拉脫一樣的油全部都到手套裡了,真是見鬼了,不信邪再試一次。這次試試看內側接球點,一樣擠了一小小坨糊上去推,真的好爽,又是一整個受球面都由油亮亮的。
----嗯,中信雞隊怎麼打不完?小雞下去了耶.......----
低頭一看,哇,真的又乾了,原本傷痕累累、表皮擦傷的情況全部都有救了,而且上過油後摸起來一點都不黏,還有種綿綿細緻的觸感,讓手套皮有種升級的感覺! 接下來我的視線就不停的從比賽移到手套上、從手套移到比賽上,隨著雙方攻勢的高潮迭起,我也一坨一坨的把油上到手套上。
這種感覺真的很棒,讓我原本只想要上受球面的,後來卻整咖都上油,不為別的,就因為它快乾又不黏、滋潤性強,最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上油的過程變的非常簡單容易,就像洗澡抹肥皂一樣滑滑的古溜古溜,用量又非常容易控制。
NOKONA的手套油是我試過所有手套保養產品中,使用經驗最好的一種!而且以容量(用量)比價錢來說,不只是划算,真的可以說是非常便宜。我想這麼大罐,夠我保養手邊的6咖手套一兩年吧! 好東西推薦給大家試試看囉。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手套保型帶/袋的用處真的不大,因為一個好的手套形狀應該不會是包了之後合起來的那個形狀,用保型帶包起來只會讓手套過度的"合"。 然而,好接的手套應該是接到球的時候"含"住,而不是去"抓"球、過度用力去捏(球進入手套以後 只需要用最小的力去稍微合一下手套 讓球不掉出來就好了),所以除非是本來形狀就搞到歪掉的手套才有必要用保型矯正回來,一般買來形狀OK的手套 理論上應該是好好放著,不要壓到就好了。使用保型帶硬包著 手套不就變成過度用力的形狀了? 而球型本來就是自己接的順手好用的形狀,怎麼能像那樣用條鬆緊帶包一下就會出來?就算形狀看起來很圓滿 球點沒接軟 還是不能說是好球型吧。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