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集,今天來發表開腸破肚的過程和發現啦。NOKONA在掌根的部份做了一排銅環來穿洞,這是比較老式的作法,使用上的感覺可能差不了太多,不過多施工和多用物料可能是現代手套比較少這麼做的原因。
另外,NOKONA的手套線有粗細兩種,在球檔和指尖的固定紐線使用較粗的皮革線材,應該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強度;而在其他部位的紐線都採用較薄的,可能有方便施工的考量。
小指這端一拆開就看到不太對勁的狀況,門柱蕊心的下緣竟然折起來........(對照上集的小指奇怪角度)
我仔細端詳過受球面、掌心接觸面的皮革裁切以後,發現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是出自於兩塊皮革打洞的地方沒有合的很好所造成;受球面這端的洞太靠上方了,手掌貼合面的皮革位置應該是對的,所以一短一長夾擠之下,蕊心下緣就往內捲起來了。
繼續拆下去,到了大拇指門柱的掌根部分(日文俗稱的土手部),看到了一個也沒見過的作法........
第一次看到這邊用"接"的.......
拆到這邊也再次驗證受球面皮的洞打的比較短、比較靠上緣,使得手掌貼合面的皮革好像多很多。掌根這部份的門柱會需要填充嗎?扣除那塊,就我個人的眼光看來是有點太瘦的,不曉得是nokona每咖都是這樣接,或這是依情況補、又或者是這咖是萬中選一的補救品?這部份的車工也略顯粗糙,門柱的兩片貼合羊毛氈車的黑線白線都有,線頭也亂跑,不過不影響功能就沒什麼關係啦。
這張要再講一次,線綁的不好耶,滾邊都亂包
然後這條線的線頭處理方式也很特別,竟然是打個結
實在是找不出什麼好理由這樣做,一來浪費線,二來又多個東西後面不好穿線,最討厭的還是多個結卡在內部.........難道是故意製造不平整嗎?
這張照片另外可以看出來的是NOKONA各塊皮革的厚薄是很一致的,沒有進行差異化的削薄;他也是採用白心的皮革染法喔。
看看掌心吧。
其實膠不太厚,內襯有一塊皮革補強,補強革上還割了兩道,應該是讓使用者可以方便活動手套而不會讓內襯擠到皺起來;這塊補強革的紋路和外面的皮革一樣,但較薄而且似乎是透心染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一般台灣或是日本手套的手指填充(包含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都會做各自獨立的三片毛氈且在靠近手掌的這端削薄,但這咖nokona不僅讓這三指連在一起,而且在掌心這緣竟然完全沒削,大約有0.5公分的厚度,這也難怪nokona的皮已經算滿厚了、受球面卻還是看的到毛毯痕。
拆到這階段以後,我拉了一下掌心皮革和手掌貼合面的皮,其實應該是對的起來的,感覺上大部分的問題、包含小指蕊心、受球面的皮不規則彎曲等等,都是因為受球面這塊皮的洞沒有打到完全合的位置;如果小指那邊的洞往下延伸一些些、掌根那邊的洞提高一些些(大概是從下圖的紅色圈圈到綠色圈圈,部僅可以讓門柱不會被擠到,還可以把掌心的皮革拉平),或許這些問題都不會出現。
就我的眼光看來,其實這些都不是太嚴重的問題,不至於影響使用。不過看著這些高級的物料被拿來做手套,多少都會有高級品的期待,至少手工方面應該可以再細心一些,如果這些細節的修飾都能做到令人無話可說,那麼nokona將會是更令人愛不釋手的手套呢!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出自德州的皮革之鄉Nocona的Nokona,出產的手套自然以非常有特色的皮革聞名。台灣這邊大約是2006年開始有了代理商,才慢慢讓大家知道這個美國的老牌子。
有別於我們一般常見的棒球手套,Nokona在皮革處理上特別保留了牛皮本來的紋路和紋理,實際的觸感也比較鬆厚、卻又保持光滑。通常牛皮和袋鼠皮的系列重量會比較偏重一些,而最貴的水牛皮系列就比較輕了。
這咖手套是我學長的,型號是AMG1050。跟他借來拆拆看,看能不能順便改善一些問題囉。
首先來把手套好好的端詳一番吧!!
手口部位是直接刺繡的nokona字樣
丸台有印地安人頭的nokona
球擋上面還有個N,是美規少見的立體凸繡喔
手背的部份,皮有一點皺皺沒有拉很平,不過nokona滿多這種情況的,原廠也不認為這是瑕疵、不影響功能;我個人猜測可能是它們家的皮經過比較少的處理,所以後薄或是密度、韌度等等性質並不是很穩定,或者是一些牛的關節、轉角的地方沒有很仔細的篩選掉所以會這樣吧。不過,在不影響功能與強度的情況下,讓這些皮料能用在不重要的部位,或許是節省成本與環境保護兼顧的製法吧(笑)。
小指的部分還有一條車上去的標籤,寫著此系列的名稱(American Pro)和nokona;感覺上美規的手套很怕人家不知道是哪一牌,在手套的各部位都一再的標示出品牌logo(連美規的mizuno也是),如果是品牌的愛好者應該會很開心吧。
接下來,來看看受球面吧。圖中我畫出了三個有點問題的地方。
首先是左邊小指門柱的下方,有個看起來不太自然的向外凸出的角度;再來是右邊包滾邊也沒有包好;最後是那條紅線,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下方有依排凸起。第三個問題在台製或是日製手套中有時也會看到,這是因為三指的填充物延伸到掌心的緣故,不過通常會是三指各自獨立的,像這樣規規矩矩聯成一線的實在少見。
順帶來看看一些有趣的細節吧,因為這是10.5吋的小手套,所以門柱是相對短的,也因此兩根門柱在大小指上的固定穿線,也由一般的三段變成只有一段。

如果網友細心的話,應該會看到他的球擋穿法和一般的也有所不同。一般這種整塊的投手、或是一些編網的球擋會有類似的"八隻腳"結構,就是球擋剪裁車出八個皮環、在利用穿繩固定到手套上的作法。但這咖nokona則採用在整塊皮革上面打洞、再用穿線綁到死死的作法。
這樣的製作方式省下一點車工,但是會多花上一些時間和力氣來穿手套線。實際使用的話,因為穿線多的關係,這樣的pocket會比較硬;而一般的八隻腳接久了多少會有些鬆動,這種穿線可以固定的很牢。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造釘鞋,有聽說過嗎??
一般的棒球釘鞋大致上可以分成九釘和六釘兩種(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設計,例如七釘、八釘,甚至是亞瑟士的11釘),釘子多少主要是差別在前腳掌,後腳跟大部分都是三片、頂多四片。例如以九釘而言,就是前腳掌六片、後腳跟三片,而六釘就是前三後三的設計。
通常前腳掌的片釘多,抓地力就強,但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抓地力很強、很牢的感覺,畢竟鞋子這種東西還是應該以舒適度為主。特別是一些投手,通常都不是很喜歡九釘、而偏好六釘的鞋子,據說是因為投手跨步或是轉腰的一些動作會是"把腳踏在地上滑動或轉動",所以如果腳掌和場地鎖的太死,就容易感到不適甚至受傷。
然而台灣一般市面上的產品還是以九釘為主,如果需要六釘的鞋子,該怎麼辦呢???
先來看看這個九釘的鞋底吧。
對照一下六釘的,看看有何不同呢??
聰明的讀者看出來了嗎?大致上來說,其實九釘的結構是比六釘多三釘出來,如果我們拿掉左圖中圈起來的三釘,剩下的三釘分布就很像是六釘釘鞋的前腳掌囉!!
所以今天的改裝項目就是,把九釘多出來的三片給幹掉!!
對照一下幹掉前後的鞋子,看起來是不是很有趣呢??
其實只要把可拆卸的釘子拿下來,拿去請鐵工廠的師傅代勞就可以囉!!有機會大家都可以試試看!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首先,先和大家說聲抱歉啦,最近的文章數目銳減,而且大部分都是po一些朋友訂做XR的手套;呃,這是因為小弟我還是個研究生,平時應該要以學校的實驗等等事務為主,而最近又到了開年會的時節,所以報告、實驗特別多,時間被壓縮的情況下自然沒有辦法好好的來多寫一些文與大家分享球具心得;畢竟,貼照片是比較快的XD
真的抱歉 ,辜負大家的期待。
想問一下大家:這個blog裡面,哪個部份、哪些種類的文章是你最喜歡看的呢?或是目前為止,哪一篇文章對你來說最受用?小弟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意見,才能更精進、寫出大家會有興趣的東西喔
還要請大家不要吝嗇於發問,如果你的問題我還算瞭解、可以多談,那麼blog文章也會長的比較快喔。
謝謝大家的支持啦!!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