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要來介紹雙排穿蕊的穿線方式。當然會穿了,要抽蕊也就不難,所以算是相當實用的一招喔!!
所謂雙排穿蕊,就是上圖中畫成紅色的那段線,它的功能是加強大拇指門柱的掌根(或稱土手部)部分的硬度;因為門柱的手指部分已經有一條穿線綁住它了、裡面通常又藏有PE片,所以硬度很夠,而掌根就要靠這條穿蕊來加強了。
當然,有的人喜歡掌根這塊很硬,也有人喜歡這塊比較軟,因此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設計,一種是單排穿蕊,也就是沒有這條線的結構、如下圖:
單排穿蕊通常用在較小的手套上,上下寬度也比較窄(如圖中紅色箭頭所示)。
另一種常見的結構就是這次要介紹的雙排穿蕊。所謂雙排其實就是多一條線、讓掌根部分好像被劃成兩邊而形成雙排,當然,也就允許較寬的掌根設計囉。雙排的優點除了多穿一條線、可以比較堅固以外,軟掉還可以把這條線拆掉裝新的恢復硬度、覺得太硬還可以先抽掉(就等於是單排),以後再裝回來,可謂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因此通常也比較受歡迎一些。
接下來就來看看實際的範例吧!在以前的文章[改裝] kubota KSG-L7 簡單改裝的範例>裡面曾經做過抽蕊給大家看,今天就詳細來看看內部長什麼樣子。
紅圈和綠圈分別標示出兩端的線頭,這種方式是我自己比較喜歡也比較常用的。有的廠商甚至這兩端隨便亂塞在手套內部,看不見就裝沒事放任線頭跑到別處(例如跑到掌心會影響手感),就比較不好了。
要如何穿成這樣呢?首先要先把線割一個長型的洞
因為線是很堅固的東西,所以只用美工刀割其實很累;我都用指甲刀橫著對準、按兩三下就搞定囉。
接下來就不是什麼大問題,穿過去就是了
等於是先把這端有剪洞的留一點點小短頭在內部,線往上跑出表面再下來、再穿過這個剪的小洞,然後簡單的拉緊就OK囉
然後就是一上一下、陸續把這些洞都穿過就OK啦!!很簡單的。
既然建設這麼簡單、那破壞一定更簡單,所以抽蕊就是通通減掉就對了!!
當然,有的時候也沒這麼麻煩,兩端線頭都留在外面各打一個結也是可以的,有時候會多留一個洞在小指端外側,有時和現成的洞共用,差別不大就看各家的設計囉。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有位朋友想要將一整批的MIZUNO PRO交給我整理;如同前文[穿線教學] 00 前言所述,一般來說這種case我真的不太想接,要做不如去小七打工比較好賺。但想想也難得有機會一次可以看十幾個MIZUNO的手套、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所以還是接下來了。
左邊的照片可以看到隱約的MIZUNO PRO字樣和3D的刻印,這應該是MIZUNO最後幾年的量產日本製手套;對照前篇[不願面對的真相] 這難道就是金標MIZUNO PRO? (2)來看,日本製和大陸製的差別是??
首先來看看手套上面的各項標記吧。大拇指內側的鋼印是North European Kip Japan,證明了這是硬式頂級的手套。
掌心刻印已經看過了,所以我們來看看裡面的刻印吧。應該有不少朋友知道MIZUNO的手套都會將型號顆印蓋在手腕內側、毛的旁邊,就像下圖:
由型號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硬式的手套(2HG-W),定位是游擊用(1860"6");手口的金標已經脫一層線了,感覺頗凸但型號看來似乎不是K-KLUB版本的手套。
那麼,內裡結構是如何呢?
這張開閃光燈拍的大家應該可以看的很清楚;首先它的門柱都是用白色的羊毛氈,而牛油膠和一般看到的不太一樣,比較透明偏黃而且不那麼粘,應該就是這種牛油膠才會讓受球面滲油出來,普通的那種是辦不到的。
這邊要回憶一下[不願面對的真相] 這難道就是金標MIZUNO PRO? (2)這咖手套,所謂4D的設計除了刀模以外,還有補強革的配置,對照一下官網的圖片和實際的樣子:
圖中手指灰色蕊心下面那幾塊白色的皮就是了,其實實際上它非常薄,我也猜不透除了噱頭以外真的能起什麼作用。
對照一下3D的補強革特寫
3D的補強革厚很多(當然浮起來是因為這手套年紀大很多了),應該比較能發揮原本設計的用意吧。
既然拆了,當然要來看看手指的用料囉,crash的作法當然是拖出來給你看
廢纖,他還是廢纖............雖然它有少見的厚度,也是全指,甚至指套邊緣還費事的翻下來多縫一層......
對照一下台灣製的XR
不只白色羊毛氈,而且毛氈皮板都比較常有延伸到頂(有留洞給手指尖的穿線穿過)。
外在和價錢給客人尊榮感的同時,內在呢?當然這在使用上、或是一般的使用者除了壽命長短以外,很難察覺出分別,但這對一個賣價10000多台幣的東西來說,實在是很難令人信服和滿意呀。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咖算是樸素派的代表,雖然樸素,但簡單的配色不就是最耐看的配色嗎?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この夏、西武ライオンズが変わる!オールド・サマーユニフォーム登場
日本職棒西武獅隊的暑假球衣,一款式復古的全身西武藍色,另外一款背後充滿了火燄。真的很羨慕日本職棒的經濟規模,好多活動可以搞,好多商品可以推。
台灣做不到嗎?
我想,太多嘴砲在網路上當幹譙龍,號稱鄙視中華職棒而不入場、卻連用心經營的球團或三級棒球都不買票入場支持,我們離這一天還很遠。棒球在美國,是爸爸帶兒子去玩、是在地的社區文化,在日本,是闔家大小去看、是熱血的高校青春,在台灣,是一群長期失學的奴工、和眼睛長在頭上屁股黏在椅子上眼睛貼在螢幕上的傢伙。
還很難,大家加油。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新店張先生定製的手套,這塊顏色叫做咖啡雙色的皮革光澤非常漂亮喔,滿類似RAWLINGS新的頂級PRIMO系列的感覺。多看看圖吧。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常常有朋友會有這樣的困擾,看看摸摸別人的手套,好像球型很好、又很好接,但自己手上的卻不是那麼一回事;到底什麼是好球型、什麼又要怎麼去"養"才會有好球型呢?
其實關於球型,這真的是很個人、很見仁見智的東西,唯一一個大原則就是:你自己習慣好接的狀態,就是好的,就算你看別人的手套形體再漂亮,如果不適合你,還是白搭。
而"養"球型又要怎麼養呢?
坊間對於養球型的說法有很多種,但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多接球就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有的人會使用保型帶、或是皮帶、鞋帶之類的產品把手套包一包,但我覺得實在是沒必要(詳情請看[cz觀察站] 保型帶?? 丟了吧!!一文),就算包出了一個很美觀的形狀,接球點還是硬的,怎麼會好接?那又怎麼叫做好球型呢?
另外還有的朋友會用整形槌或是另外一隻手去敲打手套,這也算是還不錯的辦法,只是這樣的形狀通常和實際接補球的角度還是會有一些細微的差距。
我的想法是:只要有好的接球習慣、把球都接到固定的點(就是球擋下緣虎口附近的位置),一段時間之後虎口那邊的皮革比較鬆軟以後,自然就會很好接了。
以下是圖片的範例說明:
這咖是我自己實際使用的XR(我的11.5in.),一方面是為了測試品質與耐操程度,另一方面是它真的很好用,入手兩個多月來我幾乎沒有再用別咖手套,所以上面的照片可以看的出來有一些磨損;又,為了寫這篇blog,幫手套上點油會讓磨損處的顏色看起來深一點、明顯一點,我也就剛好趁這機會把它保養一番囉。
圖中的紅色圈處,就是我建議的接球點;甚至誇張一點講,養球型的主要目標就是把這塊虎口部分的皮革打軟。如果接球有準確的接到這邊,絕大部分的手套都會發出很響的撞擊聲,因此大家也可以藉由接球聲音來判斷接的點準不準、可以用聲音來輔助判斷,鍛鍊自己的接球技術。
而球入手套以後呢?
其實就是這樣,只需要很輕微的、施一點點力,讓手套能夠把球稍微夾在其中即可。像這張圖和上面那張,其實手套開闔角度相差不遠,只需要用一點點力把球"含"在手套裡就可以了;如果技術練的比較純熟的話,其實接球就是用虎口去擋球,把球擋在虎口的位置上,配合上右手在旁邊直接將球取出,左手手指和手掌根本不必出力呢!
下面是丁丁為大家帶來的示範:
右手在旁邊等待拿球,不僅可以快速的處裡球,而且不太會捏手套、更可以保持好看的形狀和延長手套壽命喔!
總之,通常手套球型會比較不好,和手指頭過度出力捏手套、接球沒有到點這兩大壞習慣有關係;如果你接的很順手、技術也還不錯,那麼其實也沒有什麼一定得改變習慣的必要;但如果剛好也覺得手套不好接,或許可以嘗試看看修正習慣,會有好效果也說不定喔!!
cz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