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12 Thu 2007 01:53
奇怪的zett兩咖
- Apr 10 Tue 2007 13:51
mizuno左右手兼用手套
根據manny兄坪田信義>一文中所述,左右手兼用的這款手套是坪田大師設計出來的喔!!


感謝法洛猛大提醒http://tinyurl.com/28xmtn
補上實際使用這種手套上去比賽的美國投手Pat Venditte的介紹和實使用影片喔,投一球手套換手投另一球,實在是滿有趣的!!
- Apr 10 Tue 2007 01:17
執念野球人回應蔡明里<老球迷(員)在哪裡?>
歡迎大家看看囉。
================================================================================
老球迷(員)在哪裡? by 蔡明里
http://tw.myblog.yahoo.com/baseball-life/article?mid=2054&page=1#2181
中華職棒今年進入第十八個年頭,如果有位球迷在「職棒元年」(1990年),還是由他父親陪同進場的「小六學生」,他現在的年齡已經足以牽著他的小孩,以「三代同堂」的情形下一起去看球,但是這樣的畫面並不多見,也是台灣職棒無法蛻變的根本原因之一。
台灣職棒發展之初,內野看台上的球迷多半以「老球迷」、「上班族」為主,為了吸引年輕球迷或學生族群,聯盟還推出每場一千張外野「學生免費兌換券」,這幾年這項優惠沒取消,但據了解往往沒兌換完,原因是現場球迷的「主力」(尤其內野區),已經變成學生為主、社會人士次之,這與日、美職棒球迷的「多元化」,形成非常反常的現象!
在南部(特別是台南),我經常遇到已經「不進場看球」的老球迷,他們固然是因為幾次「黑金風暴」影響, 對台灣職棒的真實性感到失望所致,但另一個原因,就是這些老球迷所熟悉的老球員或中生代,在這些年裡,往往因球隊「換血」或「世代交替」等原因,「幸運 的」退下來當教練或長期坐冷板凳,有些則被迫改行或轉入基層棒球發展,早已是這些老球迷記憶一部份的老球員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陌生」的「具潛力新 生代」(球團、教練常用的說法),也難怪看台上的球迷,也每隔一段時間就「世代交替」(其實是「斷層」)。
根據台師大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朱文增教授,針對中華職棒元年到16年統計,歷年來276位本土球員的平均打球壽命只有4.62年(日本職棒平均9.2年),這項統計某種程度解答各球團多年的疑問:為何學生球迷畢業後,再進場看球的機率下降?按理來說,變成社會人士的球迷,其消費能力會增加,買票進場的機會也該增加,但事實並非如此,原因就是:不只他們畢業了!他們喜歡的球員,可能比他們更早就「畢業」了!
回顧過去這十八年,扣除「兩聯盟惡鬥」及「黑金因素」之外,大家熟悉的球星會提前「畢業」或「高升」的,不外是下列原因:
一、沒有二軍導致新人無處練兵,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去流浪」!
二、缺乏栽培專業教練的計劃,於是一遇總教練「為戰績下台」時,教練團的 改組,自然以球隊中的老球員為目標,至於這些老球員是否勝任?或該不該那麼早退役,就不是球團考慮的重點!
三、明星老球員的薪資往往較高,改當教練可以為球團節省不少支出!
四、只要是新任總教練,不管是本土的或洋和尚,都「人之常情」的喜歡「新人新政」,從正面看都說是為了長遠的「改造工程」,但往往「換血換到球迷心淌血」!也讓人感到是為一己之私,來建立「自己的X家軍」!
五、球團不了解老球員的「市場價值」,球隊不了解老球員的「比賽價值」!
根據聯盟的資料顯示,過去十七年總共登錄了544位野手(含洋將),能夠打十年以上(含十年),僅僅只有25人(不到5%),今年還是現役球員的更只剩9人,「榮昇」教練團的現役教練也只有5人,想想,承載過去無數球迷回憶的老球員,平均一隊居然不到兩人(現役野手部份),這難道都歸咎於台灣球員的運動生命太短暫呢?或是「源源不絕」的年輕好手,自動用實力把「老賊」給「逼退」呢?還是歷經十八年的台灣職棒,根本不了解「職業運動」是什麼?
「棒球先生」李居明在球員的時期,可說是人氣十足的「吸票機」,儘管他在職棒的成績並不如業餘階段耀眼 (特別是長打),但他的地位至今仍無人能取代,不過,有多少人會為了「李居明教練」而買票進場呢?前幾年統一獅的「三寶事件」,也是球迷們不願看到「共同 記憶」,輕易揮別球場的「本能反應」!所以看到去年打擊率仍高達0.341,而且隊內人數精簡又傷兵累累的牛隊,竟然把「東哥」黃忠義變成「東總」,顯然是沒有記取過去的種種教訓!
職業運動當是長遠且按部就班的工程,套用球評說過的話:「是球員具備上一軍的能力才讓他上一軍,而不是你希望他、期望他、看好他,所以安排他上一軍」!同理,如果老球星還沒具備當教練的能力,他在休息室裡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影響所及絕不單是球隊,而是整個環境!
老球員與老球迷,都是號稱「百年大計」的職棒,最重要也最值得珍惜的寶貴資產,如果不懂得這道理,台灣職棒的榮景,恐將只存在於老球迷的記憶裡。
老球迷在哪裡?
先告訴我:老球員在哪裡?
明里大哥很詳實地描述了一個問題的現況,
小弟想表示一些角度不太一樣的觀點。
我只是一位小老百姓,只不過從1982年韓國漢城世界盃成棒錦標賽起,
一直持續注意國內成棒~職棒的小老百姓,
沒有炫目的抬頭或資歷,也不敢自稱資深球迷。
我的觀點:並不認定老球員/老球星,會是吸引年齡較長看球人口的關鍵性因素。
邏輯容後再提,但是我覺得更要緊的事情,
則為:球員的賞味期限顯著被壓縮的問題。
白話文就是:老球員越來越難看見。
針對這個現象,小弟我的觀點吧 ~ 市場不夠大,應該是關鍵。
球員在體能技術上,受到年齡考驗,要維持高水平的對戰實力,
一定會比以往更辛苦。
然而,為何在職棒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度,資深球員的存在空間
比在我們台灣要來得大?? 市場規模可能是關鍵。
如果市場大,營收可期,職棒球團老闆就跟85度C咖啡蛋糕的頭家一樣,
要頭家考慮:多聘請幾個薪資碁盤明顯偏高的員工,
只要市場規模夠大,頭家也覺得可以接受。
2005年第四季,歐力士水牛隊把讀賣巨人隊戰力外通告的清原和博簽進來,
長打火砲帳面績效、打擊真髓傳承,這兩點也許都是歐力士球團撥的算盤。
但是最實際的,應該是每件5,000多日圓的球迷版清原球衫,
可以幫球團在2006年季初,創造千萬日圓為計的超額營收。
資深球員對球團而言,如果能夠在營收與戰力之間,取得正面的平衡,
我個人相信:球團老闆的態度,應當自然不會過度排斥。
職業棒球本質上就是『八分商業、一分愛與熱情、一分傳承使命感』的組合。
再回來看我所痴心的台灣國內職棒,現在處境可以說是...
...... 根本搞不定『八分商業』的基本要求。
除了比例偏低的明星選手以外,許多參與者(選手、職員等)處境,
比較像是「吃不飽,稍不順利即餓肚子」的生涯。
如要分析這麼惡劣的現況,諸多網友皆已發表...
...... 太多太多強而有力督促球團/聯盟的暮鼓晨鐘。
這邊就不從指責球團這個方向下筆,想聊聊我們台灣球迷的特質。
我們台灣看棒球人口,自近年以來(1999~2000年以後),
戰績導向球迷比例顯著偏高。
對照我們社會政經文化上的現象:選舉輸沒幾票就是卒仔、
一張唱片賣差媒體就將歌手唱衰唱酸罵到臭 …… 林林總總,
只要登不上「成者為王」,就只有當「窮寇」的份,任由毒舌譏諷。
這樣的社會價值觀居主流,對於職棒產業的反噬,
即為『戰績流動型球迷比重偏高』。
誠泰在職棒16年上半季,郭總泰源賢拜領軍的加持,
本土三本柱巨投生涯高點的引領之下,
眼鏡蛇隊以0.592勝率封王的時候,小弟身邊的人......
...... 都突然冒出一大堆誠泰的球迷。
然後不消一季 ...... 之後,願意為誠泰表態的人口,
立刻就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
La New劉老闆自職棒十五年自第一金控接手以來,
當時就實行有別某傳統球團的經營作法。
但在十五年勝率四成徘徊時,當年願為熊隊表態的球迷有多少呢??
當年的劉老闆就已經很誠懇,做善事似的在經營熊隊了呀。
如果,陳金鋒現在居大聯盟一線,而未回國提攜熊隊登基的話,
此刻在網路世界上,還會有比例如此高的對La New 的支持聲音嗎??
回到前面出現過的論述:職棒先頭國家的產業現象
~『八分商業、一分愛與熱情、一分傳承使命感』。
在美國,職棒人稱「National Pastime」。
在美國人的文化深層,這是舉國的消遣(Pastime),
是專業人士展現專業的一場Game。
Just a Game,享受這場Game過程的價值,遠高過絕對的勝負結果。
如果勝負這麼絕對,像是在台灣這麼傾斜地左右看球人口的抉擇,
那麼,芝加哥小熊 或 波士頓紅襪 或 堪薩斯皇家的球迷,
在近半個世紀或近20年,經歷這樣漫無天日綿延的低迷,
他們不都全都抑鬱到極點,不然都悶不表態成啞狗去了??
日本職棒之中,諸如羅德、火腿、橫濱、廣島,
諸君們倡言的活潑化經營,也只不過是最近四年內的事情,
封王對這些球團而言,都是十年都不見得會輪到一次的悲願。
然日本文化氣氛之中,還是有浪漫的元素,
奠定出:儘管悲情球團,仍不乏持續的熱情、堅持的愛,狂熱的球迷。
回顧我們台灣,在社會文化上面,我們的社會呈現相當不一樣的傾向。
關於文化價值觀,我想強調的是:沒有絕對的優劣好壞,只有抉擇的差別。
美國日本的風貌……沒有絕對比較好。
只是,我們台灣的環境氣氛,會讓球團經營的相對辛苦而少共鳴。
在美國,紐約市郊科尼島上,
紐約大都會的小聯盟球隊 BROOKLYN CYCLONES,
主球場KeySpan Park,觀眾時常近乎坐滿。
小聯盟的比賽,在歷練大聯盟新秀臨場經驗的前提下,
輸贏結果的重要性,常常比不上球員狀況調整。
對那些進場的看球人口來說,洋基球場 或Shea Stadium應該不是遙不可及。
那些進場的人,是腦袋瓜裡面長繭嗎 ??!!
然 超越『輸贏結果、球員水平』以外,美國文化的主流價值,
看球人口普遍更能享受球賽的過程。
看到小聯盟球員,近在咫呎的鮮活表現 (大聯盟球場看台座位,相隔很遠的居多)
這就是 Pastime 的內涵。
在台灣,我們的抉擇是:基層學生棒球的比賽,
還會出現例子~是:球員家長下注插賭。
( 我真的不知道家長們怎麼有辦法,去找到比例接近的多空兩方?? )。
同樣是基層學生棒球比賽,教練在分數緊繃之下,
叫一個投了120多球的小學生,撐到延長賽敗仗完投。
這些是我實際地觀察到:我們在類似主題上 ...... 所作出的抉擇。
職業棒球這個產業,
應該是『八分商業、一分愛與熱情、一分傳承使命感』的浪漫組成。
如果有契機有轉機,讓我深愛的台灣,在文化深層上有重新抉擇的機會,
那排在後面一點的『愛與熱情』和『傳承使命感』,
可以期待將會更自然無私地,從短線逐利價值觀的火山灰層封之下,
溫暖地冒出頭來。
排在前面的商業市場機制,也可以期待:將會更有機會走上良性的循環。
市場機制活起來,規模成長可期,
新人 / 老將 / 中生代,也才有機會與空間。
讓我們欣賞他們的專業、讓我們為他們鼓勵。
當老球員夕陽近黃昏之際,
社會的氣氛,是尊敬這個典範,而非吝於肯定…...卻精於嘲諷。
現在當道的那些又酸又臭,只會夸言嫌棄的毒舌,
期盼就別再被視為正當常態了。
讓對我們台灣職業棒球的熱情更健康,走的更遠更綿延。- Apr 09 Mon 2007 13:01
棒球手套 壘球手套 棒壘手套
ANSWER:
其實這個問題常常困擾很多球友,到底棒壘手套是如何定義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大品牌、有明確定義棒/壘手套的產品吧!


比起棒球手套,壘球手套的虎口較寬、手指偏長(以掌指比例來說),就是為了因應壘球比較大顆的事實;一些比較大的日本廠牌以不同的系列明確定義出棒壘手套,但是也有部份小牌是軟式棒球/壘球通用的。
也就是說,設計上或許可以為了棒壘不同用途而規劃出不同產品線,但實際使用來說,還是要看使用者從事何種運動而定。除非是一些為了棒/壘用途而規劃的特殊設計,例如比較偏短淺的棒球內野手套、或是虎口特別寬、長度過長*的壘球手套,就不適合另作他用。
至於要怎麼鑑別呢?我個人的意見是把壘球放到手套的虎口,球袋夠深、夠寬的手套應該要讓球在大拇指的內側、最多停在邊緣;若球已經超過大拇指的邊緣、甚至到蕊心固定穿線的附近,則不太適合打壘球囉!下圖是兩個範例,都是大約11.25吋的手套。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左圖的手套,雖然長度上似乎比右邊的短,但是虎口寬上許多,因此要吃下一顆壘球也沒什麼問題;而右邊的手套設計上就淺了許多,是給棒球內野手、特別是有快速拿球需求的二遊使用的手套,因此拿來接壘球就會顯得很吃力而不好接。


另外,一般台灣廠商基於市場因素都沒有明確定義手套是棒球用或是壘球用,但是大部份尺寸適中的手套要拿來打棒壘球都是沒有問題的;而有明確定義的日本廠商,因為壘球的衝擊力比棒球小許多,也並不會把最頂級的材料用在壘球手套上。某大宗的日規手套網拍客曾經對於台製手套"棒壘通用"嗤之以鼻,但我的意見是:如果是這樣,那或許拿日製頂級棒球手套打壘球好像也有點奇怪?
*根據棒球規則,棒球手套有其長度限制,每隻指尖到掌根的垂直距離應該在30.5公分以內,國內某些廠商生產的加長外野手套事實上應該只能做壘球用而已!只不過一般乙組棒球裁判通常不會抓。
- Apr 08 Sun 2007 23:59
日本職棒的刊物

這位大叔,你到底在暗爽什麼呢?怎麼這麼開心???

尊重一點,人家可是去年養樂多隊的王牌--石井一久呢!!
這張圖是從我新買的"職業野球12球團perfect report"中翻拍出來的。某一天去逛街看到日文書店進去晃晃,想說來看一下人長什麼樣子;這本不是球員名錄(事實上,光球員名錄就台灣的日文書店就有好幾本囉!),而是紀錄一些各隊的投打數據和戰力分析,其他別本甚至還有專門紀錄各個球員分別順手和苦手的對戰球員!例如說XXX打不好OOO的球但是對戰SSS打很好,然後有各項數據分析
說真的,以我認識的棒球專家來說,無論是數據或是技術、戰力分析,台灣要弄出一樣的手冊來說根本不難,問題是市場在哪?
唉,不只主事者要進步,球迷也要進步啊!
- Apr 07 Sat 2007 17:46
感謝支持,人氣破萬囉
感謝大家支持,crash's cabinet人氣在今天破萬囉。
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也在這裡累積了九十幾篇文章,每天也都有差不多100多位網友光臨;能夠帶給大家一點資訊、寫一個大家會喜歡看的blog真的很令人高興呢!以後我也會更加努力,希望能再認識一些朋友、再找一些厲害的朋友幫忙寫,也會提供一些關於棒球技術的資訊與大家討論分享囉!!
這次人氣破萬,一樣端出一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實戰用手套一元起標跟大家分享,請看右邊囉!這咖nike的球型和保養都很不錯,實在是因為它比較新、賣像比較好才忍痛割愛......順便告誡自己別再亂買(這招的效力通常很低,哈),總之大家如果有喜歡就用力出價吧!!
第二個慶祝方案是訂做手套,相信各位有興趣訂做XR的朋友都注意到XR訂做手套漲價囉!真的非常抱歉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主要是因為我們將產品全面升級而不得不做出的決定,然後也真正的推出了高級的訂做手套--日本小牛皮等級,這個等級的用料ˋ作工是比照賣去日本定價超過40000的日本硬式台製訂做喔!!
也就是說,XR可以提供給大家台灣最好、最高等級的手套囉!!
扯過頭.....回來談優惠,這次的優惠是訂做硬式牛皮4200、硬式小牛皮維持4700(公司實際售價已經調漲到5500以上了),直到人氣超過12000為止,預估大約是10天左右,之後這邊也會因應調漲,真的要把握喔!!!XR量產手套也有優惠,歡迎詢問
第三個優惠就是

謝謝大家囉!!
- Apr 05 Thu 2007 15:08
歐力士新人游擊手 大引